发布时间:2012-06-07 访问次数:
2012年6月4日,欢迎光临888集团院长张旭春教授在北京语言大学教四楼320会议室为该校师生做了题为“《秋颂》研究中的两种政治—历史批评及其问题”的讲座,此次讲座是由北京语言大学宣传部和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比较文学研究所共同举办的“跨文化系列讲座”第三十八讲。
整场讲座,张旭春教授以济慈的作品《秋颂》为实例,和大家探讨如何有效地将西方文艺理论和具体文学作品结合,并把政治—历史的外在批评和审美—形式的内在批评融合,从而进行正确的文学批评实践。
张旭春教授首先介绍了《秋颂》这首诗歌在济慈作品中的地位,并对诗歌内容进行了分析。在梳理、综合西方历来对济慈《秋颂》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讲解了以麦克干为代表的新历史主义批评和以贝特为代表的生态批评,其实都以敏锐的政治—历史意识揭示了《秋颂》所隐藏的复杂的社会政治问题和生态政治问题,从而弥补了形式—审美批评的褊狭。但由于这两种批评都过分坚持排他性的外在研究,因而又将《秋颂》研究引向了另一种褊狭,结果遮蔽了“美,尽管也有灿烂的绽放,只不过最后都归于凋零”这个主宰《秋颂》的根本主题。但张旭春教授认为《秋颂》研究的这两种政治—历史批评的贡献及其问题提示我们,作为政治—历史阅读的外在批评与作为审美—形式阅读的内在批评并非不可通约互补,而应该相互补充、互为阐释。
张教授分四个部分探讨了西方传统批评界不同派别根据自身的文艺理论对济慈《秋颂》的分析与理解。在第一部分《秋颂》与“消极能力”论中,国外一部分济慈研究者在细致分析济慈的“雷诺兹通信”基础上,得出被西方研究界广泛认定的结论:《秋颂》是济慈在享受乡间美好天气和美丽秋色时,以闲适而惬意的心态对眼前景物进行静物写生的产物,因而具有无我的冷静的形式。它完美的体现了济慈所主张的“自我投射”和“自我否定”的具有“消极能力”的非个人化的诗歌创作理想。第二部分的“春歌之叹”与新历史主义政治批评中,张教授指出著名的新历史主义批评家麦克干不赞同前人对《秋颂》得出的结论。麦克干对《秋颂》的出版情况、写作目的,尤其是对神话绘画过滤问题的考掘后,得出《秋颂》不仅是展示其诗艺以回击评论界的奚落,更重要的是用艺术和美来调节并消解政治冲突的结论。第三部分“坦博拉火山与生态政治批评”中,引入气象学、农学、历史学等知识,在对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爆发所带来的影响出发,从生态政治批评角度,梳理出其代表人物贝特的观点:《秋颂》思考的是我们与其他事物,尤其是大地的联系,思考的是脆弱的、美丽的,但又十分必要的生态整体性。最后一部分,“查特顿问题”与《秋颂》的再解读中,肯定了前人对《秋颂》进行的政治—历史阅读的外在批评的独特价值后,张教授再进一步细读并分析文本,认为我们还是不能忽视作为审美—形式的内在批评,再次强调,真正客观的文学研究应该将历史方法与批评精神结合起来,将‘案卷’研究与‘文本阐释’结合起来,将社会学家的审慎与美学家的大胆结合起来的文学批评方法。
此次讲座在大家一致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参加此次讲座的师生有北京语言大学校比较文学研究所的李庆本教授、陈戎女教授、周阅教授,以及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的部分硕士生与博士生。张旭春教授渊博扎实的学识,睿智独到的学术观点使在座学生对如何正确进行文学批评问题有了全新的理解。他亲和幽默的讲解引发了大家的积极思考。讲座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这次的讲座使大家在学术态度与风格、思维方法及认识上深受启发。
北京语言大学跨文化系列讲座自2008年5月开展以来,邀请了乐黛云、郭鹏、郁有学、马龙潜、丸川哲史、王德胜、杨慧林、王新生、王岳川、王宁、Arthur Asa Berger、Joseph M. Conte、宁一中、曹顺庆、董学文、P.H.Gobster、朱国华、刘小枫、陶东风、铃木贞美、张辉等中外著名教授学者前来讲演,并得到了学校领导师生、各部门单位的热情支持和参与,形成了校际、中外的跨学科跨文化的学术交流。
讲座现场 |